【特稿】司鐸聖召一直都在聖德之地

獻縣教區李連貴主教與司鐸們共祭。〔資料圖片〕

  十五年前,我和一起工作的資深編輯意識到聖召減少現象,推出了為聖召優先訪問老神父的專訪系列,那真是個美好的分享經驗。

  十年之間,至少聆聽過近百位神父談他們為甚麽走上修道之路,他們常在四小時的訪談中,把幼時最初與主相遇的感動告訴我,而且多數神父都有位很會祈禱的母親,呵護著聖召的萌芽與成長,成熟以致結出果實。

  不同國籍不同年齡的神父,最常說的,是他們很小的時候去教堂,深深被祭台的神聖氣氛吸引,到了青少年時期當輔祭,更思考要進修道院,母親十分鼓勵,父親都捨不得。離家那天,父親不說話也不送出門,母親陪著走一段路,一直望著他遠去,直到看不見了。這個畫面就停留在修道者心中腦中,永不消逝,激勵司鐸一生忠心愛主。

  有人是被本堂神父的人品學問感動了,立志長大也要成為神父。無論修道途中遇到任何挫折,但也澆不熄追隨主耶穌的熱火。他們心心念念祇有愛主愛人,救靈救苦,晉鐸之後盡心盡力地為天主服務,濟助窮人苦人,想方設法廣傳福音。可以說是一股單純傻勁,讓他們守著教堂守著誓願,無怨無悔直到回歸天鄉。

  在我的鏡頭下,那些神父的慈祥身影多麽可愛,多讓人懷念啊。即使他們老了、病了、蒙召了,我仍記得訪問當下那一刻的傾談,他們把人生信仰最美好的感觸,濃縮在短短的四小時中。也許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之後此生不再相遇,但此時此刻我聆聽他的一生故事,為了聖召!

  台灣備修院一個個關門了,大修院等不到人。每次討論聖召匱乏問題,結論很多,事實是聖召近乎斷代了,沒辦法。

  我幾乎參加了全台灣的晉鐸晉牧典禮,直到報社關門。關門的原因之一是創刊的老神父死了,修會後繼無人,教區也派不出人手。還因為本地聖召稀有,「外籍兵團」中文程度不足以扛起責任。

  資深編輯非常難過,我跟她說這場好仗我們已打過了。真的,見證了一個聖召興旺時代,也正面對一個聖召轉型的新起點。教會是天主聖神在運作,經歷二千年不曾關門大吉。

  聖召並非沒有,而是如何吸引聖召?

  我的看法是司鐸本身應當專注於祭台服務,加強個人內在靈修,提升講道品質,不需討好教友,也不要追趕時代,更不必汲汲營營辦嘉年華的街頭福傳遊行啦、音樂會啦,勞苦終日捕不到魚。

  人們來到教會是找尋天主,希望遇見有聖德有學問的神職,更重要的是謙遜和藹不自大。今天的教會充滿了忙亂無序,沒自信又固執己見的鐘點工人,耶穌在哪?

  二零零五年開始,我的工作重心轉向中國教會,很多神長教導我不可問不可說,不可這不可那,我都非常小心謹慎不敢多言。

  但是我的心裡有個很大問號,不管那些不可問不可說之外,成為司祭的最基本要求是不是可以做到?就是真誠的品格!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所傳的福音是真實可信的嗎?
__________
撰文: 陳瑪佳,作者是台灣的一位教會媒體工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