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件教會珍貴歷史文物於杭州被拍賣

03hA1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秋季拍賣會現場。

  【天亞社.中國杭州訊】在二零一五年結束之前,杭州有拍賣公司舉行秋季拍賣會,當中有來自禮儀之爭教廷特使寫下有關處理事件的意見信函。有教友希望這次拍會能引起教會對文物的重視,成立數據資料庫保存歷史。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於十二月廿六至廿八日舉行,合共卅二場拍賣專場,拍賣品共有四千六百零七件,成交了三千九百廿二件,總成交金額超過十億元人民幣(約逾一億五千萬美元)。

  西泠印社總經理陸鏡清對天亞社說,拍賣品的委託人及其物品都是符合中國《拍賣法》,而基於這法例,他們不便透露委託人和拍賣者的身分。

  他續說,各拍賣品有不同的內容和歷史價值,而賣家又有不同的價值觀,所以對拍賣品的價值難於一概而論。不過,他強調,雖然當中有些文物是來自教會,但不僅只是教會重視它們,世界上有很多人對這些文物也很有興趣。

  其中一件拍賣品是「『禮儀之爭』主要當事人──嘉樂(Carlo Ambrogio Mezzabarba,1685-1741)關於處理公共糾紛的信札」,在「崛起之路.中國近現代對外交往手跡」專場拍賣,經過十四次舉版競拍,最終以四萬六千元成交。

  嘉樂主教是當時教宗克萊孟十一世的特使,也是中國「禮儀之爭」主要當事人之一。他於一七二零年奉教宗之命率團來華,獲清朝康熙皇帝接見,並在教宗旨意基礎上附加八條變通辦法,史稱「嘉樂八條」,試圖緩解因禮儀之爭引起的中西關係緊張,但最終失敗。

  這一頁信箋於一七一八年十月十日寫就,時值主教來華前不久。在信中,嘉樂主教作為卡爾維修道院的負責人,依據對公有和私有的認識,寫下了有關非法採伐糾紛的處理意見。

  除了這信箋,其他教會文物還有三張六頁文稿和四幀照片、以三萬二千二百元成交的「[徐光啟、沙勿略、郎懷仁等]天主教在華遺跡考證筆記及照片」;「《馬可.波羅遊記》意大利文初版」,以逾十萬九千元成交;文稿一百一十三頁、畫稿二百五十八頁,以五十七萬五千元成交的「中國『西洋繪畫的搖籃』——土山灣畫稿、文稿史料一批」。

  此外,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陸徵祥(1871-1949)簽贈顧維鈞自著善本,以及他簽贈外交家王廷璋自著《根據梅西愛樞機的著述以天主教教義批判滿洲之被侵佔》一冊,分別以六萬餘元及五萬餘元成交。

  至於沒有成交的有「法國傳教士、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台長──勞積勳(Aloysius Froc,1858-1932)銘擺件」和「羅馬天主教廷南京教區總代表──蘇建章(Jean Baptiste Simon,1846-?)《再容少送》手稿一冊」;其他與基督宗教有關的,包括基督教傳教士所寫的信函、教友的行書等。

  對歷史文物有濃厚興趣的杭州教區教友若瑟對天亞社說,希望這次拍賣會能引起教會對文物管理保護的重視,從而對文物古籍進行整理,重新發掘其價值。

  他指出,這次部分拍賣品沿自上海、南京一帶;又指杭州在明代是教會的出版重地,相信教會仍存留著一些文物。他建議教會將僅有的文物檔案進行數碼化管理備份及建立資料庫,保留歷史之餘,也讓有興趣的人看到。

  他認為,教宗方濟各在《福音的喜樂》勸諭裡提到新福傳,而教會文物在民間流傳也是另類的福傳。

  此外,今年三月,在比利時也會拍賣一幅衛匡國(Martino Martini)神父的油畫。這位集漢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和神學家於一身的耶穌會士於一六一四年出生於意大利特倫多,一六四三年先抵達澳門,七年後再到北京。

  他當年受耶穌會中國傳教團委派,赴教廷陳述耶穌會關於「中國禮儀之爭」的見解,並將明清戰爭的記錄帶往歐洲。他於一六五七年重返中國,兩年後抵達杭州,因霍亂病逝,安葬於杭州大方井天主教司鐸公墓,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完】

相關文章:

台北故宮與梵蒂岡合辦文物展,部分教宗物品首次展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