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在天主教學校的新課框下宗教科應如何自處?

F_MA

  澳門現時正分階段推行「正規教育課程框架」(以下稱課框),希望以此推行教育改革。所謂「課框」是指由政府所訂定的正規教育的基本架構,主要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課程。課框的內容亦包括課程發展準則、學習領域的劃分、教育活動時間的安排和主要科目的設置。

  課框的推出表示澳門政府對課程改革的一些期望。理想的課程改革不應只是針對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的改革,而是如何通過課程的改變讓相互隔離和重疊的部分變為相互配合和協同的新型關係,使課程內容更貼近於澳門現實生活。

  可是,目前的課框只針對課程結構的改變,並沒有對課程內容進行改變,也沒有考慮各校之間課程程度的配合。所以,課框可算是課程改革的一部分而已。

  國際著名教育改革理論專家哈威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曾概括「教育改革」(以下稱教改)的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這句說話包含了三點:一)教改需要引起教育實際現狀的變化;二)現時的教育狀況會有明顯的轉變;三)教改的結果有正向與負向這兩方面。

  那麼,對於天主教辦學機構而言又有什麼變化?明顯地,現時的課框出現了一個根本性的議題:課框並沒有為「宗教」這一科設置一個專門項目。這是否表示在現時的課框內不能教授宗教這一類屬靈的科目?答案當然不是。因為在課框內並沒有扼殺宗教科目的存在;只是考慮到不同學校的背景和立場,而不列入主要的項目中。在目前的課框設計下,天主教學校可以將宗教科融入其他科目內。

  但是,在幼稚園方面,課框在幼兒教育課程的規範中對宗教科目的設置的確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課框中的幼兒教育並沒有「其他科目」可供選擇以進行融入安排,充其量只有非教育活動這個項目可以加入宗教元素。本質上,幼兒教育以遊戲為主,在遊戲教學設計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宗教性的元素完善。

  上述的淺見或者可以暫時解決天主教學校處理宗教科的問題。但是,辦學實體最終應盡力向教育暨青年局反映宗教科對天主教學校的重要性,並應考慮宗教科在課程框架中幼兒教育的部份重新檢討。

  有澳門天主教學校指出屬教友學生只佔學校的總人數約百份之一,這表示一個一千人的學校,只有十位是教友學生。雖然是一個好駭人的數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亦是天主教學校存在的原因,也是讓學生及家長能認識天主,接受福音的一個良機。如果天主教學校沒有宗教科,無疑會阻礙教會的福傳道工作。反過來說,由於課框在理念上對宗教是持開放態度,那麼,能夠左右福傳工作的成效就是辦學實體自身。

  靈修必須在生活中體驗出來,而不是單靠形式上的傳授。但對於完全不認識天主的幼兒和青少年,形式上的傳授也是必要的,因為直接的知識教授能有效地讓幼兒和青少年有系統地認識天主。

  但在幼兒到青少年時期,除了教育方式的傳授外,日常生活中體驗主的臨在亦有需要。例如在早禱時間可以加入一些《聖經》的故事和兩三分鐘的講道,必定可以加強幼兒和青少年感受天主的愛。教授宗教課時,課程可以以聖經故事為主線,有系統地把舊約到新約的《聖經》故事分佈在不同年級教授。這樣可以貫穿整個教會歷史,更能讓學生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讚美天主和天主對我們的愛,以加強我們的信德。

  另外,在學校舉行彌撒是有必要的,因為除了讓學生感受人們對天主的讚美,更能讓學生感受天主對我們的大愛。同時亦能在舉行彌撒前,在宗教課簡介彌撒和禮儀的相關知識和意義,這必定能讓幼兒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天主對我們的愛和犠牲。

────────

撰文:陳玉葉,教育學博士,現職中學導師。

【完】來源:《號角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