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香港】華語聖歌大賽助聖樂本地化,惟發展仍然緩慢

CH_Church-Music

女子合唱團去年平安夜在北京西什庫天主堂獻唱華語聖歌。[資料圖片]

刊登日期: 2017. 02. 09

     【天亞社.香港訊】首屆全球華語聖歌創作大賽在二零一四年舉辦時,把世界各地愛好音樂的教友聚集一起,創作讚美天主的樂曲。然而,有比賽得獎者和聖樂專家認為,華人教會的聖樂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亞洲真理電台>中文部主辦的首屆「真理杯」在二零一四年收集了來一百八十二首原創的華語聖歌,分別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甚至歐洲。第二屆大賽現正徵集原創參賽歌曲,五月卅一日截止。

《電台》中文部負責人若望神父對天亞社說:「在首屆大賽以來,我們陸續收到數百封來自世界各地教友的電郵和信息,詢問第二屆的舉辦時間。這項大賽的確為全球的聖樂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首屆大賽冠軍郭蕙漩認為,這項比賽為希望以作曲來侍奉天主的人提供了一個機會。這位香港教友對天亞社說:「我在比賽中認識到很多本地和海外的參賽者,而透過參加大賽,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天主教樂隊AMDG。」在勝出比賽後,AMDG曾獲邀請在香港教區的活動上表演或創作,例如為二零一六年世界青年節主題曲譜上廣東話歌詞和創作一五年教區傳教節的主題曲。此外他們去年也推出了首張唱片。郭蕙漩補充:「有家長對我說,她的孩子無論日夜都在唱我們的歌。我真的被感動了,有小孩子可以因為教會音樂而更接近天主。」

 

方言的限制

       雖然是華語聖歌比賽,若望神父承認推廣這些作品給更多聽眾有一定困難。他表示,上屆三甲得獎歌曲都是由廣東話或其他華語方言寫成,推廣給那些以普通話為日常用語的教友來說是有困難的,不過他補充,那些得獎歌曲本身在所屬的地方教會流行。若望神父視本地化教會音樂為本地化運動的重要部分。他說:「華語聖樂的創新,有助華人教友團體更好的表達信仰。同時,也幫助凝聚團體的力量,協助福傳。」

        在香港生活的郭蕙漩表示,她以廣東話創作是十分自然的事,因為那是她的日常用語。不過,她透露AMDG將參加今年的大賽,而且團隊成員也正考慮創作普通話歌曲與中國大陸的教友分享。

 

更多元化的教會音樂

       除了禮儀音樂,郭蕙漩認為教會需要更多教會歌曲作為團體聚會、信仰培育、甚至兒童學習之用。她說:「我們有額我略詠或傳統的聖樂。但我相信聖樂應該有更寬闊的光譜讓人選擇來讚美天主。」近年來,教會音樂的盛開是有目共睹,像有專門在全中國收集不同聖歌的新網站成立,亦有神父歌手發表自己的專輯。此外,陝西省三原教區和河北省獻縣教區都在二零一六年底舉辦了聖樂表演音樂節,並有多不勝數的合唱團參加比賽或一展歌藝。來自河北的趙若翰神父說:「中國的禮儀音樂還處於萌芽階段,但高興的是,大家都很積極、很有熱情地在教會裡學習音樂。」

       剛剛從羅馬宗座聖樂學院作曲碩士畢業的趙神父對天亞社說:「但不理想的是,大陸教會迄今為止沒有一本官方的、統一的、層次高的教會歌集。聖樂作曲人才少之可憐,作品也匱乏。因此充斥不合乎禮儀的各種歌曲。」趙神父強調,中國教會須要發展自己的禮儀音樂,因為這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向地方教會要求的。然而,他認為中國目前大部分的聖樂培訓「實際上是音樂訓練,缺乏正確的禮儀音樂概念和教會複調音樂作品的系統學習」。

 

聖歌撰寫所需的神學知識

       與基督教會相比,郭蕙漩認為天主教較少投放資源在聖樂上,而且提供的訓練也是以禮儀應用為主,因而使這方便的發展緩慢。不過對郭蕙漩而言,最具挑戰的是仍然是歌曲內容的創作。她說:「天主教會對聖歌的內容是否合乎神學正確十分嚴謹,因為它們是傳遞信息的媒介。」她解釋:「懂得音樂的人未必懂得神學,反之亦然。要找到一位精通兩個範疇的人並不容易,而且把兩者結合的培育也很少。」郭蕙漩為自己和其樂隊感到幸運,因為他們接受了依納爵靈修的鍛鍊,而她認為這對創作人的神修成長是十分重要。除了祈禱和默想,河北的趙神父也強調,在創作禮儀音樂時,要學習教會傳統的作曲,避免自我即興創作。

       教友間對聖樂創作的理解,也成為現代教會音樂發展的問題,他們有時批評這些歌曲不夠隆重和類似流行曲而削弱了禮儀的神聖。趙神父指一些現代的教會音樂即使包含神聖的用字,仍不適合在禮儀中使用,因為它們僅僅是表達激情。但他補充:「當然,創作非禮儀性的教會作品,教會也鼓勵。這些作品可以在小聚會,學習分享時詠唱。」若望神父也說:「如果這些聖歌更實際或更容易普及,並幫助大家表達信仰,讚美天主,我並不認為這些有什麽不好。」

 

【完】天亞社英文新聞:

Early days for church music revival in Chin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