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原址為日本神社的天主堂,申請轉為文物館

wjc
新城天主堂的鳥居。

  【天亞社.台灣花蓮訊】面對當年台日斷交引發台灣官方全面清除日本神社行動,有外籍傳教士為使百年鳥居「新城神社」免受破壞,就進行改裝,高掛「天主教會」四個字,並幫石燈籠及神獸換上新樣貌,造就了今日的「牌樓式鳥居」及「大紅柱燈籠」。如今,他主張讓鳥居恢復原貌,向文化部申請成為保護古蹟。

  日本在一九七二年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共建交後,台灣社會充滿反日情緒。兩年後台灣官方頒布「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有意識地剷除日本神社。

  斷交當年,新城天主堂裡的第一座鳥居遭鄉公所砍去兩翼,成為中式牌坊;在那裡服務的六十六歲戴宏基(Gabriel Deleze)神父突發奇想,為另外兩座鳥居的兩側增建水泥柱子,讓「鳥居不像鳥居」,才逃過拆除厄運。

  來台傳教卅七年的戴神父告訴天亞社,他最近決定向文化部提出申請,盼能恢復「鳥居」原始風貌,成立文物館,讓更多人認識這段差點被遺忘的歷史。

  這位瑞士籍神父細數新城天主堂歷史時說,日治時期新城神社參拜道上,蓋有三座鳥居,罕見地呈現L形狀排列。日本鳥居通常是一直線排列,新城神社為了同時遙望東北方日本,以及面向太魯閣、祈求族群和平共處,因此呈現九十度轉彎,相當特別。

  戴神父指出,一九五六年天主教進駐新城鄉,選定「新城神社」原址興建聖堂及神父會院,盡量保留神社昔日樣貌,並在本殿基壇原處換上聖母雕像,以船型建築聖堂,試著結合不同歷史、文化及宗教,恢復昔日寧靜神聖的氛圍。
從外觀看,教堂呈現濃厚的日式風情。穿越鳥居、參道、石燈籠進去,卻是諾厄方舟造型的教堂。新城天主堂擁有百餘年歷史,是全台罕見混搭東、西洋風的宗教建築。

  這位聖奧斯定詠禮會士說,神社舊址已在二零零五年列入花蓮縣定古蹟,近期盼能重現第三座鳥居的原始樣貌,並規劃周邊文物館,陳列過去遺跡、照片,透過珍貴的文化資產,瞭解這塊土地的故事。

  「鳥居」為日本神社的入口,又稱為「天門」、「神門」、「衡門」等,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將它視為一種「門」。另外,日本天皇的禦陵以及日本的佛教寺院也有鳥居的建築。

  鳥居一般有兩根支柱,上面有兩個橫樑,並有題字的匾。一般木材製造,並刷上生漆。鳥居可分為十四種,包括直線型的神明系鳥居、曲線型的明神系鳥居及其他鳥居,如唐破風鳥居、奴彌鳥居、三輪鳥居。

  日治時期,尤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開始在台灣推行「一街莊一社」的政策,建造了約二百座神社,包括台灣神社(現址為圓山大飯店)和桃園神社等。

  桃園神社興建於三八年,是當初日本帝國外地的神社建築中,唯一完整保留者,於一九五零年改為桃園縣忠烈祠,主祀神改為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遺像,並在大殿東西則的朵殿設置反清、抗日烈士靈位。
【完】
相關文章:
台灣教會「活化」低使用率的教堂
教區成立本地教會歷史文物館
台南市文物展向公眾介紹基督宗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